
儿童早期发展学院2023级2班 李佳玲
书页翻动的沙沙声,是我与世界对话的私语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二学生,我总爱把书本比作魔法城堡的钥匙——经典文学为我推开理解人性的窗棂,专业书籍则为我点亮观察儿童的星灯。当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,那些文字便化作春日的蒲公英,载着我的思考飞向更远的天空。
《平凡的世界》曾在深夜里让我泪流满面。孙少平在矿井深处借着手电筒读书的场景,总让我想起自己在琴房练完儿歌后,蜷在走廊角落啃《儿童发展心理学》的时光。记得第一次在幼儿园见习时,我试图用书中的"最近发展区"理论引导小朋友搭积木,却因过度示范让孩子们失去了探索兴趣。那个瞬间突然读懂少平说的"人活着,就得随时准备承受磨难"——原来教育的智慧,就藏在"退后一步"的克制里。
专业课堂上,《学前教育学》里"鹰架理论"的配图让我记忆犹新:教师如同搭建脚手架的工人,既不能遮挡孩子的视野,又要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撑。上周组织区角活动时,我学着书中的方法,用提问代替示范:"这个娃娃家好像少了点什么?""你觉得小熊会喜欢什么样的床?"当孩子们主动用纸箱做出"太空舱",用纱巾编织"魔法毯"时,我真正体会到"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"的含义。
在《窗边的小豆豆》里,巴学园的电车教室教会我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。实习时,我蹲下来和哭闹的朵朵平视对话,发现她只是因为找不到蝴蝶发卡而难过。这让我想起《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》中的指导原则:"观察时要像侦探一样敏锐,记录时要像诗人一样细腻。"现在我的实习笔记里,除了行为分析,还多了孩子们说的"彩虹糖故事"和"云朵棉花糖"。
这个春天,我在图书馆发现了《给孩子的诗》。当我把顾城的"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/我却用它寻找光明"读给大班孩子听时,小宇突然说:"老师,我的眼睛是巧克力色的!"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取知识,更在于唤醒心灵的共鸣。就像《童年的秘密》里说的,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宇宙密码来到人间的天使,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守护他们解码世界的勇气。
合上书本,窗外的樱花正簌簌飘落。
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,我知道每一次阅读都是在为自己编织翅膀。那些从文字里生长出来的智慧,终将化作托举孩子们飞向星辰的风。而我要做的,就是带着这份光,在教育的田野里,永远保持最初的感动与好奇。
编辑:邓怀伍